不同的人對使命(mission)與願景(vision)有不同的看法。有的人認為先有願景,才產生使命;有的人剛好相反。要討論這個雞生蛋、蛋生雞的問題,必須先將使命與願景定義清楚,討論順序才有意義。
要了解使命,我們可以先由常用的【命令】與【生命】等詞彙談起。【令】是要求,【命】也是要求,但強調是上級對下級的要求(如:派遣或指示等要求)。因此,【命令】是一種上對下、具有強制性的要求。【生】一字的意思是【存在】。存在是造物主的要求,不可輕生或殺生,因此稱為【生命】。【使】即【用】的意思,【大使】即大用,能代表上級之人即大用之人,因此稱為大使;所以,須用命去達成的要求稱之為【使命】。
創業是創業者探索天命、實現自我,以及回饋社會的過程。因此,成功的組織都專注在價值創造、社會責任與永續經營。創業者人生的目的(purpose)與信仰(belief)決定了新創組織的使命,而創業者對未來的想望稱為願景。使命消失相當於組織沒有存在的必要,因此使命是永續的,較不會改變。願景有一天會實現,而且會隨著時間而改變;例如,微軟最原始的願景是讓每個家庭有一台PC,但這個願景很早就實現了,取而代之的是以更少作更多,提升生產力的願景。
公務機關的設立通常必須基於立法。例如:數位發展部的設立是基於數位發展部組織法,其中第二條即可視為使命。使命的英文mission,也常被翻譯為任務,如電影名稱:不可能的任務(Mission: Impossible)。換句話說,公務機關的使命或任務是由法律所決定的。這一點與創業者組織的使命,都是在組織設立之前即被決定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有不同的觀點認為先有願景,才有使命。但筆者基於個人創業經驗的體悟,則是以探索天命/使命、認識自我、以及共創美好未來的角度切入,也就是採用先有使命、才有願景的觀點,作為戰略規劃的起點—戰略思考。以下是一小段思考及演譯過程的示例:
- 價值:生命、人權
- 信仰:生命至上、天賦人權
- 使命:讓人們有言論自由(Freedom of speech)、信仰自由(Freedom of worship)、免於匱乏的自由(Freedom from want)、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(Freedom from fear)
- 願景:人們可以暢所欲言、創作、演說、出版…
這個通用的戰略思考模式不但適用個人生涯規劃,也適用組織各部門的戰略規劃。當然,也同樣適用資安戰略規劃。